受欢迎的股票配资 他为我国女性发明1个字,现在全民都用,可为何当年因此被骂3年?_文学_中国_偏旁

发布日期:2025-05-03 15:05    点击次数:70

受欢迎的股票配资 他为我国女性发明1个字,现在全民都用,可为何当年因此被骂3年?_文学_中国_偏旁

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,教我如何不想她?——刘半农

他,思想上独树一帜,性情上独立不羁,创造了新汉字诞生了代称“她”,他就是敢为天下人之先、先驱者刘半农。他与她,爱恨交织,荣辱与共。时间是一切最好的证明,实践是一切最好的答案。虽当时惨遭辱骂,但刘半农为当代女性造就了福音。

黑暗中闪烁的灯光

跨越时代具有前瞻性的伟人,他高深的见解以及异于常人的优秀并非是一蹴而就的,必是自始至终,刘半农就是自小“别人家的小孩”。

1891年5月29日刘半农出生于江苏江阴。妇孺皆知的名——半农,并非他的本名,而是他的号,他原名寿彭,后来改名复,经历了如此波折,没有想到他的号经传于世,被后世知晓。

展开剩余83%

刘半农4岁就接受了启蒙教育,6岁就可吟诗作对,是个以聪明过人而饮誉乡里的小神童。长大些,到了中学,成绩也是名列前茅,是老师眼中的优异学生。这样的好学生自然是多才多艺。成年后,虽然以文学家闻名于世,但他也是一个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,一个满怀一腔爱国热枕的青年人。

1911年刘半农受母校的邀请,回乡任教;战争爆发后,他弃笔从戎,如万千赤胆忠心的青年人一般赴清江参加战斗,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。毫无经验的运动开展后,不久军队内便出现了混乱。无奈,第二年刘半农与弟弟去上海谋生,曾经在开明剧社任编辑,在此期间刘半农就致力于将世界文化引进中国。

1917年,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,在《新青年》上发表《我之文学改良观》,从外及内,从形式到内容,他畅所欲言亦一针见血。刘半农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他一骑绝尘的思想,让他被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,成为了新文化的领头羊。新文学的引入以及“刘半农们”的出现,是当时混沌晦暗的社会中的希望之光。

开天辟地,“她”的诞生

如“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”鲁迅先生一样,刘半农坚信,唯有用如椽之笔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,方能挺起民族的脊梁。他提倡新文学,反对旧文学,致力于白话文的发展。

在《新青年》上崭露头角并大获成功后,1918年,刘半农正是加入了《新青年》,醉心于推进文学改革的发展。鉴于中国千年来的传统文化,他痛心疾首,坚决从自身开始改变。他将自己香艳媚俗的笔名半侬,毅然去掉了偏旁,改为半农,以示自己与过去决裂的决心。从去偏旁开始,到创造偏旁。

既然是新时代,必不可少的因素便是与旧时代决裂,倡导男女平等是必不可少的。当时中国仅仅只有“他”这一人称代词,对于女性的称呼只能从属于男性,没有属于自己的称谓,只能用“伊”或者“彼女”来泛指。

在当时已经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的西方,早已经出现了分别男性女性的“he”“she”之别。“女它”的缺乏不仅是中国文学上的一大漏洞,更是暗示中国文学革命的不彻底。

敢为天下人之先。1918年,刘半农一心想完成文学改革,他率先用“她”字代指女性,与“他”实现共同的地位。1920年横空出世的诗歌《教我如何不想她》,刘半农更是将理论“她”实践于自己的作品中,一时间文学界别开生面。

福兮祸所伏

鲁迅先生曾言:“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,中国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”。

刘半农就是那个不顾一切的闯将。“她”字的诞生,一时间文坛哗然。虽然早在“她”字的实践之前,刘半农早就发表过《“她”字问题》的文章进行铺垫,文中详尽的说明了“她”为什么要诞生,为什么要将“她”字推广使用。

无奈当时的社会就是一场双簧戏,有人是顽固的复古分子,封建文化的守旧者,还有一些人是新文化的领导者,先进文化的推崇者。正反两个阵营,自然会有反对的声音出现。

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,他为女性争取的权利也遭到了许多的女性的不理解,竟被女性辱骂了三年之久。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,女性也从封建的枷锁中挣脱出来,她们争取自己与男性同等的地位。女权文化也悄然的兴起。

受到了多大的压制,就生起多大的反抗。中国千年来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文化,催生了一大批迫切改变自己地位的新时代的女性,她们自称为女权。当然其中也不乏那些“激进主义”的女权主义者。刘半农的“她”,就遭到了她们的强烈的反抗。

她们认为封建女性要想与旧时代决裂,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谋求与男性同等的地位,在政治上如此,文学上亦是如此。而“她”字的出现,是赤裸裸的公然将男女区分,这是对女性最大的不尊重。当时的社会上,就出现了不明所以的吃瓜群众,他们没有自己思想立场,人云亦云,都顺势加入了对刘半农的“讨伐”中。

本来刘半农创造的“她”字是历史进步的表现,就被人们贴上历史倒退的标签;本意是推进男女地位的平等,却被误会是将男女地位的区别化。这样的“讨伐”更是搬到了明面上,《这是刘半农的错》上海杂志刊的这篇文章更是将刘半农推到舆论的最高点,接受全国人民的谩骂。

守得云开见月明

众人“征伐”的结束,是教育部“红头文件”的颁布。1923,教育部出于慎重的考量,决定将“她”字收入文字库,用于和“他”的区别,避免不必要的误会。国家的肯定,才让众人的怒火渐渐消退,而此时,刘半农早已默默承受了三年的社会上的辱骂。“她”收录的第二年,刘半农的“好兄弟”,好战友鲁迅先生,也开始在文章中使用“她”字,不言而喻,刘半农创造的新字已经被社会各界承认并使用。

直到今日,“她”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人称代词。从1918年的诞生,到被社会各界逐渐接受并使用,“她”字经历了多少风波?刘半农先生又经历了多少的磨难?好在中国社会是向前发展,是开明的,他们顶住了压力,必会化茧成蝶,凤凰涅槃。“她”如今被全民广泛使用,不再质疑;刘半农先生名垂青史,占据了新文化改革的一席地位。

过去三年的时间受欢迎的股票配资,刘半农先生,被质疑,被非议,被辱骂,从未辩解,无需辩解,时间证明了“她”字的成功,历史见证了他的伟大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相关资讯